圖1從北岸看到的Arvida鋁橋的總體視圖。
Arvida大橋位于加拿大魁北克市以北約190公里(120英里)。它是由Dominion Bridge Co.建造并于1950年完工的,是世界上第一座大跨度鋁質公路橋梁。這座橋橫跨薩格奈河,沖過一條多巖石的山溝(圖1)。一座大型的鋁冶煉廠位于該橋以東約5公里(3英里)處,該鋁廠由加拿大鋁業公司(Alcan)擁有,現在由力拓鋁業(Rio Tinto Alcan)經營。
第二次世界大戰后,加鋁(Alcan)希望擴大和平時期對鋁的使用,而修建公路橋梁似乎是該公司開拓精神的恰當體現。表1中匯總了有關網橋的信息。
建筑材料表2列出了橋梁的主要成分及其鋁協會(AA)合金名稱。表3列出了這些合金的典型化學成分。
環境
薩格奈河地區冬季漫長(四到五個月),有大量冰雪。這座橋位于大部分的農村地區,并且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里都是在鋁冶煉廠的上風。當河流沖過峽谷時,經常會形成細霧。在許多冬天之前的一次事故之后,地方當局開始在進場道路上使用除冰鹽。毫無疑問,其中一些鹽會被車輛追到橋上。
1984年的橋梁檢查
到1984年,地方官員意識到某些結構部件遭受了腐蝕破壞。要求作者(當時在加鋁國際有限公司腐蝕小組工作)參加橋梁檢查并提出維修建議。

支持專欄
除了底部150到200毫米(6到8英寸)以外,發現北和南立柱狀況良好。所有的柱子(每個河岸有八個柱子)的底部都有腐蝕損壞。損傷的程度從外表面和內表面的一些分層到嚴重剝落都有所不同(圖2)。多年以來,樹葉,草和污垢已通過手孔進入箱形區域,并聚集在圓柱底部。這些碎片部分堵塞了半圓形的排水孔,并在鋼制底板和鋁柱的腳部上方形成了一塊濕的泥漿。采集碎片樣品以進行實驗室分析。
腐蝕損害似乎是在鋁板的切割邊緣處開始的,尤其是那些邊緣與鋼基板直接接觸的地方。在所有16根色譜柱的底部都觀察到了這種類型的惡化(程度不同)。從一根柱子上取下一塊松散的鋁,并送去進行實驗室分析。

維修建議
1984年橋梁檢查之后,有關維修工作的建議集中在16根立柱底部的損壞。一項建議涉及將腐蝕的鋁埋入新混凝土中。考慮到混凝土的多孔性以及混凝土和鋁之間的粘合力差的風險,該想法因未提供長期的修復而被拒絕。
另一個建議是切掉立柱的底座部分,并用鋼底座代替。將一塊電絕緣材料放在鋼座和鋁柱之間,以防止電偶腐蝕。此外,將色譜柱固定在底座上的螺母和螺栓將配有絕緣墊圈和襯套,以消除電氣連接。選擇該維修設計時需要進行以下改進:(i)將鋼制底座(由厚鋼板制成)進行熱浸鍍鋅處理;(ii)將厚鋁板插入柱底座和絕緣材料板之間(分散負載并防止絕緣刺穿)。

在1940年代后期,阿維達大橋是一個勇敢的項目,目的是展示鋁在大型土木工程結構中的長期性能。從這種結構的將近70年的使用壽命中可以得出的一般結論是:
1.必須避免鋁和碳鋼之間的接觸。
2.應盡量減少或避免使用AA 2xxx系列合金。
3.在使用之前,應根據ASTM G112 3對鋁組件進行采樣和測試,以檢查其抗剝落腐蝕的能力。
4.應盡量減少在橋上或橋附近使用除冰鹽
5.引道的咸水徑流應小心地遠離橋梁。
6.應仔細收集路面板和伸縮縫的排水,并從橋上用管道將其排走。
標簽: